中國公有云市場的“暗戰”
國內公有云市場再次蕩起波瀾。在這一由阿里、騰訊、華為占據頭三把交椅的產業中,中國移動的2020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的云業務營收為92億元,增長率達到驚人的353%,對比近年來云計算產業3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中國移動的成績單顯然為業界矚目。
而在這一劇增背后,則是正在高速擴張的云計算產業規模。IDC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約為190億美元,比2019年增加54%,預計2021年云市場將達到280億美元,2024年將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
“目前我們市場份額排在國內第十左右,到今年底估計就能接近前五。”在日前舉行的移動云TeaTalk技術沙龍上,中國移動云能力中心IaaS產品部總經理劉軍衛向包括《中國經營報》在內的媒體記者表示,2021年移動云業務依然有信心保持這一高增長率,從而擠進第一陣營。
但實現這一目標并非易事。根據IDC的最新統計,目前占據國內公有云市場前五位的廠商為阿里、騰訊、華為、中國電信、亞馬遜五大巨頭,其總份額達到77.5%。其中,作為中國移動的直接對手,中國電信天翼云的業務收入為138億元。
腰部和尾部的廠商頻頻動作加緊趕超之際,頭部廠商也未落后。據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季度財報顯示,云計算業務營收達161.15億元(合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0%,而華為也在去年將Cloud&AI業務正式升至與消費者BG、運營商BG和企業BG并列的第四大BG,再次劍指阿里、騰訊。
“公有云市場的爭奪其實從2018年就開始明面化了,但去年疫情加速了企業對于上云的數字化需求,現在大家都知道這是塊‘肥肉’,這也讓今年公有云廠商的競爭變得更激烈。”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新貴上位
攪動近年來公有云戰勢的最大變數,來自迅速崛起的中國移動。一位中國移動的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移動入局云領域的時間很早,早在2013年就投產了第一期公有云,隨后中國移動于2014年成立“中國移動云能力中心”全資子公司。
“但后來做得很一般,遠遠落后于同為電信運營商的中國電信。”該人士表示。
直到2019年,楊杰從中國電信調任中國移動董事長后,后者才開始啟動云改。同年8月,中移(蘇州)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中國移動云能力中心”,將移動云的研發、運營、建設、支撐一體化,正式開啟了移動云的追趕之路。
“按增長算,移動云這兩年的年均增長接近3~5倍,應該是整個業界最快的。”上述人士表示,這讓移動云兩年間從默默無聞迅速擠進了中國公有云市場的前十陣營。
IDC報告顯示,2020年一季度,移動云首次進入IDC公有云排名,一季度IaaS+PaaS排名第12,同時位列云運營服務市場前五。
雖然未直接點名挑戰天翼云,但由于資源優勢與目標客戶相似,移動云意圖取代天翼云地位的目標也為業內共知。
記者了解到,很多云服務商的公有云、私有云會選擇部署在運營商的IDC機房中,所以電信運營商有著天然優勢,可以把各種云整合在一起,這也使得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在公有云的競爭白熱化。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都將云業務與5G概念綁定,強調云網一體化戰略,并將資源布局目標指向全國31個省級節點以及多個邊緣節點的架構,成為業內目前僅有的兩家云業務理念與建設目標基本一致的通信運營商。
劉軍衛告訴記者,按照目前形勢預估,移動云今年的增長率仍有望保持在300%以上,并在年底進入公有云市場前5位。“2020年移動云能夠提供的產品數量已從76個增加到207個,較2019年增長180%,覆蓋了全國31省333個地區近百萬客戶。”劉軍衛表示,這一數字基本上與華為云持平。相比之下,騰訊云的產品數量約為300,阿里云則有370左右。
同時,中國移動日前已啟動2021移動云開發者社區建設,以及多場線下活動,力圖助力開發者在移動云上構建生態。劉軍衛告訴記者,移動云定了一個三年目標,致力于培育10萬名核心開發者,整合近1000家團隊,目標孵化出有影響力的100家的應用,這些都將進一步助力移動云的壯大。
若按這一趨勢預估,移動云可能在年底就能完成對天翼云的超越,并趕在2022年前完成“三年內進入國內云服務商第一陣營”的目標。
艾媒咨詢CEO張毅向記者表示,很多云廠商的基礎設施都依賴于運營商所建的數據中心,這是運營商做云的最大優勢所在,只是后者迫于研發能力的短板,一直落后于互聯網巨頭。目前移動云與天翼云都開始重視云業務的研發,這將會在公有云市場形成極大的競爭力。
頭部混戰
與此同時,頭部的爭奪也尤為激烈。
記者注意到,3月31日,華為發布了2020年最新年度財報,雖然總營收與利潤仍實現增長,但消費者業務收入4829億元,同比增僅有3.3%,增速明顯放緩。考慮到華為去年售賣榮耀獲得了接近400億美元的凈收入,其消費者業務在去年受禁令沖擊非常明顯。
一位通信分析師向記者表示,華為去年上半年財報中,營收與凈利增長率分別為13.1%與9.2%,但最新的2020年財報中,這兩項數據變為3.8%與3.2%,可以分析去年下半年華為的營收與凈利下降明顯。“考慮到禁令的長期影響,華為今年可能會在政企業務上加碼搶奪份額,求存自保。”該分析師表示。
而云業務顯然是華為政企業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華為未在財報中公布云業務的具體收入,但2020年1月,華為直接將Cloud&AI業務升至華為第四大BG,被視為華為內部提升云業務戰略重要性的信號。
IDC《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年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按營收計算,華為云已進入前三甲,但仍差距阿里云較大。
有業內人士認為,與互聯網企業相比,華為云的瓶頸在于定位非平臺型企業,業務支撐體系上的服務商合作伙伴更少。但C114通信網主編周桂軍認為,華為云的優勢在于其政企業務多年所培植的垂直行業資源,隨著政企市場開始加快上云,未來在華為云在這一領域的優勢會逐步顯現。
盡管如此,張毅認為,阿里云的優勢地位仍無法在短期內被超越。“阿里云的客戶優勢是多年建立起來的,而且考慮到業務穩定性與安全性,云的部署也不像其他業務替代性那么強。”張毅表示。
而對于亞馬遜的“角色”,周桂軍判斷,其目標客戶主要服務于出海的中國企業與在華有業務的外企,其市場份額比較固定,也不會在短期內有較大突破,因此對于公有云市場現有格局的影響不會太大。
研發能力成決勝關鍵
在前些年圍繞國內公有云廠商的討論中,最大的爭論點就是“盈利”。財報顯示,即便貴為占據國內約40%份額的行業龍頭阿里云,也直到2020年才實現其首次盈利。
“并不是不賺錢,主要是跟回報比,公有云的研發投入太大了。”一位國內云廠商人士告訴記者,多年來國內企業對數字化的需求一直很小,“上云”似乎沒有必要,直到去年疫情,數字化才加速,而公有云市場的增長恰恰是去年提速的。以阿里為例,據悉其近年來每年投入的研發預算都在千億元以上,其中大部分用在云計算技術的研發。
而隨著競爭加劇,2020年4月,阿里云更是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2000億元,沖刺全球最大的云基礎設施。
另一個例證則是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
作為產業新貴,兩年前高調宣布沖擊公有云第一陣營時,中國移動就將投入額定為1000億元,而這只是三年內的初步投入,而日期宣布回歸A股的中國電信也宣布募資目標為544億元,其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云轉數改”戰略的推進。
“公有云研發很‘燒錢’,所以這個市場也一直就是這幾個大玩家才玩得起。”前述云廠商人士表示,這一點在國內和國外都一樣,目前全球四家最大的公有云廠商亞馬遜、微軟、阿里和谷歌都是依靠大規模投入的自主研發,才走到今天。
“以往公有云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而現在隨著云設施的完善,軟件與服務又變得很重要,而這也還是靠研發,所以你也能看到運營商最近開始重視研發了。”張毅表示。